This website requires JavaScrip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关闭

    媒体视野 | 第一次听到孩子们用「健康」形容学校,太感慨了

    媒体报导

    2024 年 08 月 28 日

    15 : 32

     

    *以下文章来源于谷雨星球

     

    大家好,我是卷卷兔。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部纪录片《Try Harder》,对里面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

    一位学生录取了哈佛,而其他同样优秀的同学却收到顶级名校拒信,在一节课上,老师问自我价值是什么?他们不假思索地回答:毫无价值、毫无潜力,前途尽毁。

     

    ■《Try Harder》描述了一所亚裔云集的顶尖美高角逐着本就凤毛麟角的斯坦福、哈佛录取名额。

     

    哪怕他们已经那么优秀了,却仍然不自信。

    数据显示,中国学生藤校和牛剑的录取率不到2%。但在刷屏的喜报轰炸下,一打开社交媒体,父母花费重金和精力养出来的「不快乐的名校生」随处可见。

    高度追逐状元化的国际教育,越来越背离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初衷,这也令我们常感到沮丧。

    直到两周前,我跟四名有趣的准高中毕业生聊了聊,第一次听到孩子们用「健康」形容自己历经的教育,成为了今年最治愈我们的对话之一。

     

    ■聊完后我发的一条朋友圈,不少家长老师学生点赞,深有同感。

     

    Class of 2024

    本期·受访学生

     

    Eason · 2017年入校

    目前获英国牛津大学(本硕连读)、伦敦国王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工程科学相关专业录取

     

    Debby · 2017年入校

    目前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中国香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录取

     

    Alexander · 2019年入校

    目前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香港大学经济学相关专业录取

     

    Annie · 2021年入校

    目前获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加州艺术学院、马里兰艺术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金斯顿大学、利兹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摄影相关专业录取,奖学金总额超3,000,000人民币


     

     

    几乎不补课的孩子们

    收到剑桥的拒信,Alexander虽有些沮丧,但没有一味沉浸在悲伤中:顶级名校不过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罢了。

    秋季,他将去英国G5名校UCL读最喜欢的经济学,喜欢经济学的他,也试图用其来解释留学:

    出国已经很商业化了,中介、机构会混淆我们对自己、学校和求学的看法,不被扰乱阵脚的方法就是认清利益决定立场的本质。

    Alex之前在美国上学,初中回国,考察了一圈,喜欢全人教育的父母最后选定了临港耀华(学校注册名: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沪港学校)就读。

    「爸妈看到现在的我,都说让我长出自我的教育愿实现了。」

    而不仅他如此,身边同学最大的共性也是有一种从内而外的欲望探索自己想要什么?小时候大家看起来差不多,大学有人学数学,有人学工程,有人学艺术,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志趣。

     

    在他看来,方向不是被父母逼出来的,而是有空间实践和思考出来的。像经济学也是他尝试过音乐、运动、理工科后找到最喜欢的一条路——

    量化地解释社会的运作逻辑,是在太有意思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找到自己的兴趣后,他并没有加入补课和科研大军,几乎从没补过课。

    除了上好校内课外,他还关注了诸多经济学博主,一有时间就阅读,最近正在啃拜登政府的经济政策白皮书《赤字迷思:现代货币理论和为人民而生的经济》,这本书在豆瓣仅有29人评价,可想多小众。

    而在被称为「文科竞赛天花板」的John Locke论文比赛中,他选的题目也是关于现代货币理论:《政府通过对人口征税来资助自己的支出。相反,假设它仅仅依靠中央银行新创造的资金?优点和/或缺点是什么?》。

    因为热爱,他全靠自己写出一篇论文,竟然拿下了门槛极高的奖。

    「我们这个年纪身心灵都正在成长,老师一直告诉我们,哪怕犯过错,遇到挫折都是好事,我们要学会把自己的1000件事安排好的能力。

     

    正如Alexander一样,即将入读英国另一所G5名校帝国理工学院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Debby,身上也有着一股健康的生命力。

    在这么卷的环境下,这个冷静的小姑娘的大学申请全是自己完成的。她掰着手指算了算自己申请季犯过的「错误」:

    从没补过课,成绩一开始考得不太理想;文书很枯燥,写得全是自己喜欢的学术;假期没有参加过背景提升项目;面试时和招生官唠嗑20分钟无人机话题,结果有一道小学数学题都答错了……

    但她还是收获了这枚录取:「录取根本没有统一的范式,每个人拿到录取的原因肯定是不一样的,而那些告诉你有正确答案的人,大多数是想赚你的钱。」

    在那些数字之外,最打动招生官的,或许她身上对物理的真实热爱。

    她印象最深刻的课是物理老师带着同学们在上海天文馆上课,在老师的支持下主动挑战有难度的竞赛。假期里啃了大量相关物理专业深奥的书,最喜欢的物理学家是费曼,感受到自然科学独特的魅力,声音都变得兴奋起来。

     

    同时,她也用上了物理学的第一性去洞察事情的本质。

    当聊起有人翘课参加补习班,「这会大大损耗自己上课时的效率,效果更差。」聊起什么是她眼中的好老师,理性的她说,一个好老师上完一节课至少能没有降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而且「教会学生无知的重要性,而不是用考试把学生脑子填满。」

    及此,我也问了她一个灵魂拷问:那么,什么才是一所好学校呢?

    她想了想,给了我一个非常意外的答案:一所不放弃所谓后 50%同学的学校:

    我小升初刚来时是个菜鸡,英文很差,不少科目也跟不上,却仍然得到了许多支持和机会。后来我才发现不少学校为了升学只关注那些有潜力的学生,临港耀华却从来不会这样。

    这里几乎给所有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我很久以后才意识到我有多幸运。」

     

     

    不带分数镣铐跳舞

     

    「不放弃任何学生」,也正是耀中耀华创校92年来极其引以为傲的理念。

    A Level课程常被诟病为刷题的「洋高考」,然而耀华却这个浮躁的升学市场里,一以贯之不动摇地践行理念:教育的力量在于时间。

    拿到牛津工程系本硕录取的Eason,从公立小学毕业后入学读初中,在昔日同学们被激烈内卷驱赶着「为考试而学」的时候,他的探索发自内心兴趣、自我驱动的。

    初升高时,Eason被牛剑录取最有名的几所国际高中录取了,打听下来,他发现那种单一评价体系的残酷竞争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决定留下。

    Eason最爱的领域是物理、工程,获得了很多顶尖的竞赛奖项,知识面丰富,活力满满且健谈,聪明有天赋。如果放在其他「洋高考」的学校,Eason可能就是被早早掐尖到重点班,但他不想做那个把大学当作唯一目标的人。

     

    在耀华,他继续参加社团、下午去打球、担任学校级长…没有因为学习而牺牲掉该有的生活,早早耗光自己的热情。

    而正因为没有特权,他很懂得欣赏同学的优点,自信且健康:

    「洋高考意味着学生会被认为划分成三六九等,唯一评价标准就是成绩,一等的人才会被倾注最好的资源,这样确实能出成绩。但也总有没出成绩的时候和同学们,大家压力都会很大。

    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物化为工业化标准品,看不见自己的优势,习惯于在对比中寻找自己的瑕疵,非常不公平」。

    Eason也发现,最终升学结果并没有因为多花钱、转学而有太大的变化:

    「学校并没有点石成金的魔力,有的看似牛剑录取率那么高,一是基数大,二是通过考试筛选了一波有能力去牛剑的同学。可以说是学生成就学校,而不是学校成就学生。」

    那不如就在自己喜欢的学校,与信任的老师,有爱的同学一起探索这三年。

     

    临时准备转换方向申请数学系时,老师们帮他一起准备;当点开邮箱查看结果的瞬间,手都在发抖,同学唱起了他最爱的周杰伦为他鼓劲。

    当指标足够多元,就不会因为大学排名来定义「winner」与「loser」,每个人也能他人的成就感到自豪和骄傲。

    如Eason一直跟我们提到同学Annie的艺术才华,她拿到了包括伦敦艺术大学(UAL)、帕森斯、纽约视觉中心艺术学院、加州艺术学院、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等全球最顶尖的艺术院校在内的10份offer,并且获得了超过三百万的奖学金。

    在转学前,Annie在公立、美国、民办都读过书,初中误打误撞进入了一所以「鸡血」著称的学校,每周只放一天假,被大大小小的排名淹没,在全方位的严格管理中一度厌学,不爱说话。

    进入耀华以后我最大的变化是开朗、善谈了许多,每天都很开心」。

    而在之前的学校,自己因为数学成绩不如他人,越学越绝望,觉得永远也考不过别人,自己不会有其他出路。但来了耀华,老师允许自己喜欢艺术,不用学那么难的高数,同学也不觉得学艺术的人就是成绩差才去学的,她变得越来越自信,有动力。

     

    中间还有段小插曲,Annie发现用艺术A Level申请美国大学比较少见,她考虑过脱产,但最终还是因为想念学校选择回来。

    在收获梦校、本科世界排名top1艺术学院UAL录取,并一共拿到超三百万奖学金时,她说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学校不仅开设了少见的A Level艺术课,老师们也为她的事情而积极奔走,两位老师推荐夏校,忙前忙后配合办签证所需的各种细节,让她在夏校后里确认了自己的专业和梦校;大学招生官两次来到耀华,建立起了积极的联系。

    最加分的还有在学校的策展。

    她从姐姐生孩子后被母职捆绑的经历得到启发,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做了很多调研、采访,与不同领域和年龄段的女性讨论了来自社会、家庭、职场的规训,她做了一期关于「对话」的展览,与小时候的自己对话,聊聊女性。

    Annie还带我看了学校的一个综合展,她的作品《盒子里的人》正在展出,这是一个关于我们被手机「绑架」的展,非常触动。

    国际教育最珍贵的,莫过于通过多元体系标准去认识自己。

    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牛津学霸Eason,还是现在数学也没怎么学好的艺术生Annie,都没有戴着「分数」脚镣,这或许就是选择的价值所在。

     

    「因为我们都很健康」

    美国作家Theodore Dreiser写过这么一段话:我们往往认为是自己的主人,实则是环境的奴隶。

    在内卷的大环境下,他们能生长地这么自由,跟所大环境和小环境密切相关。

    临港耀华位于上海偏东南一隅,与湿地滴水湖相连,与世界上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相邻。就像诸多海外顶尖私校都开在城郊一样,这里成为了一个逃离内卷的世外桃源,给了他们喘息和成长的空间,长出内驱力。

    就像Debby告诉我的一样,就算不补课也不会觉得很焦虑,因为身边没有人过度地「卷」,变得平和后才有时间去探索想做的事情。

     

    来到这里的家庭,大抵都是像Eason父母一样,为孩子选择一个有空间、有序、有爱的小环境。

    「我申请牛津时父母肯定很期待,但并没有过度关注,拿到了录取自然是欣喜万分,但是没有被录取,也没什么大不了,绝不会由此否定我所接受的教育。」

    拿到剑桥拒信的Alex,仍旧钻研着自己喜欢的经济学。我见过大量因为没有被顶尖名校录取而陷入自责和自疑的孩子,他为什么这么淡定呢?他答道:

    「我知道在内卷下竞争都变得越发病态,我和同学们都看得很淡,也许因为我们还挺健康的。」

    那父母会不会施压呢?会不会觉得没面子,教育投资失败了呢?

    「他们也很淡定,也许因为我们的父母也挺健康的。」

    这是我第一次听孩子用「健康」形容教育,一下戳中了我。

     

    是啊,如果问起养育孩子最重要的是是什么?绝大多数家长们一定会说「身心健康」。然而,在顶尖名校、成就、面子、对未来担忧之下,这一指标却越来越早被牺牲。

    「健康」指的是什么?

    其一、是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在跟孩子们聊天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而感到惊喜,有人早早规划了自己的路,有人则说读不读研要看大学三年的变化,不会因为他人怎么样就陷入焦虑。

    其二、是对他人的真心祝贺。

    孩子们都提到特别喜欢自己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很善良」,Debby说,没有排挤也没有霸凌,「我的童年和青春期过得很平顺,没有创伤性事件发生,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了不起的是,大家都为同学取得成就开心。」

    其三、是对长期主义的实践。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背过的知识、熬过的夜都会忘记,但对热爱的追索,阅读的习惯,向前的动力和健康的心态,才是我们在短期目标里常会忘记最有价值的事情。

     

    当然,教育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

    对于身处其中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也在学校的每个行动中感受到「耀华也是一所健康的学校」。

    今年1月初牛津发榜时,得知Eason拿到了录取,我问学校能不能邀请他来做个分享?

    老师婉拒了我:除了牛津外,还有许多同学正在等offer,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尘埃落地时再一起来聊聊。

    3月底,早早拿到香港大学录取的Debby等来了梦校帝国理工录取的喜讯,Annie也收获了更多知名艺术院校发来的奖学金……这次对话也终于成行。

    「对于家庭来说,健康是养育孩子方向的选择,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健康是一刻不能忘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