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Press
Press
21 Mar, 2016
10 : 00
看点 新《探校录》第一期
位于上海自贸区附近的耀华国际教育学校,乍一眼看竟完全没有郊区地广人稀的特质。学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简直让我对在这里上学的孩子羡慕。欲知详情,就跟我外滩君一起来探!
坐上开往临港的出租车,驶上沪芦高速,我心中暗想,这趟肥差可得把司机师傅乐坏了。冬日的上海难得有个PM2.5不过百的碧蓝天,满天的白云和渐渐离我们远去的城市,竟让我生出些郊游的错觉来。在三个让人措手不及的急转弯后,终于看到耀华国际的校门。校门口的园艺被精心修剪成 “YEWWAH”的字样,而一整片橙色的教学楼也让人实实在在地觉得自己真的来到一所学校,而不是位于上海郊区的某工业园区。
老实说,临港校区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大,粗粗扫一眼,视野中竟只有三座不算太高的教学楼,心中难免腹诽,这真的是我期待了一整个礼拜,千里迢迢、不远万里才来到的国际学校吗?
可是就在迈进主楼的瞬间,眼前色彩纷呈的室内布置,尤其是那一抹透着浓浓春意的绿色,又让我几乎立刻对这所品味不俗的学校生出些许好感来。随口问了一句,接待的老师说,绿色和橙色有提神醒脑的作用,我实在忍不住为他们点赞。
校方也是实在人,我和摄影小哥凳子还没坐热,就邀我们去餐厅用餐,说是民以食为天,我这个深藏不露的大吃货怎会拒绝。
学生11:45下课,趁大队人马还没杀进来,我们先在餐厅观摩了一番。每日学校都有面点、中餐套餐和三明治可供选择,一旁还有自助的色拉和面包,我们选择的中餐菜式丰富得有点过分,餐盘一路装下来竟有七、八个小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我不禁羡慕起这帮00后的孩子了,好在学校课外活动实在丰富,学生体力耗费得也多,否则这样吃下去怎能不发胖。
下课铃响,孩子三五成群地走进来,竟偶遇校长和其中几个孩子随意地聊天,这里没有单独的教师食堂,就连校长也要和学生一起排队用餐。不经意间抬头瞥见一位外国老师,脖子上戴着一个哨子,一本正经地站在餐厅一侧,询问之下才知道,学校每天都有一位老师负责学生用餐的纪律。
饭后从操场上走回教学楼,眼尖的外滩君发现校园的角角落落,凡是有学生的地方一定有一位老师在场,无论是中教还是外教。这一下子颠覆了我认为国际学校通常都管得很松的想法,学校一方面出于安全的考虑,更重要的也是希望孩子可以从小形成规矩,形成好习惯,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来到耀华之前,我最好奇的就是这里独特的“成双成对”现象,双执行校长、双教育总监、双课程督学、双教师,甚至是宿舍老师,都是清一色地中西方各有一位。
中方校长周淑群告诉我,其实这种配置的成本非常高,但如果只有中方或只有西方的理念都很难做到真正的中西融合。尤其是耀华的孩子都是中国学生,但学校要培养的是世界公民,所以结合这两点,中西的契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沪港学校(上海耀华临港校区)是拥有80多年办校历史的耀中国际学校在上海的姊妹学校。一直以来,中西融合的理念植根于耀华、耀中国际教育体系之中,而多年来的教育经验也让校方清楚地明白真正的中西融合着实不易。
周校长说:“有时候,外方校长的想法和做法不一定非常适合中国孩子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家长接受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故此,中西方的结合既保证了国际的视野,又保证所有决策都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而更为重要的是,两个人共同做一个决定,肯定会有一些思想的碰撞,甚至有时会有矛盾,但这是让大家表达想法的好机会,也更容易把一个问题看得更透彻。
谈到双教师的制度,外滩君觉得在上海,像数学课这样的强势学科总不见得还要让老外来指点迷津吧,但没想到外教还真有令我意想不到的秘密法宝。
周校长举了个有趣的例子,在某节数学课上,为了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外国老师专门设计一个炸弹游戏,屏幕有12个礼盒,把学生分成三组,每一组抽一个礼盒,答对里面的数学问题就可以得分,如果不小心抽到一个炸弹,整组的分数就会清零。
这个游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完全覆盖了所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这种掺杂了幸运成分的游戏也不会打击到数学不是太强的孩子的自尊心。
这种差异性的教学和颇为走心的设计让我忍不住感叹西方教育的厉害之处,虽然我们中国的数学课程内容严谨深刻,在步调上往往远超国际水平,但论及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还有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西方的经验的确值得借鉴。
在耀华有一门特色的校本课程叫做“世界教室”,初中部的所有学生每年都有两个星期去到学校为他们挑选的某个国家游学。其实这项传统源于耀中,在那里由于孩子来自世界各地,课程叫做“中国教室”,而在耀华则是反过来,学校希望孩子可以尽量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而且有时候甚至会去一些母语不是英语的国家。
事实上,这门特殊的课程与学校的其他课程是紧密结合的,其中结合得最多的是社会研习课(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地理、社会学等),另外还有科学课、语文课、英语课和数学课等。
“世界教室”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能力,在他们去之前,老师会给他们做很多准备,每个人都是带着学习任务去的,他们需要采访当地的居民,拍摄多媒体影片,游学归来后需要做一个报告。
今年四月的“世界教室”课程,学校组织学生去英国伦敦,最终的报告形式是拍摄一部微电影,需要针对指定的主题,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收集足够的素材来形成最终的影片。不过在出发之前,学校会给学生做相关的工作坊。
准备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阅读书籍,学生需要在出发前读完老师指定的书目,而这次学生要阅读的是《查理的巧克力工厂》,之后他们会在英国实地探访。
图书馆的Cathy老师是一位特别可爱的老太太,据说她年轻时是澳大利亚板球国家运动员,虽然她身材不高,说起话来却是中气十足。一边说着话,她动作麻利地整理着图书馆的公共空间,转眼间一个懒人沙发被嗖得抛到一边。
Cathy老师反复强调,阅读的第一要义是理解。在她眼中,很多中国孩子其实很擅长读书,但这里说的读书其实不等于阅读,因为阅读是需要理解的。
“当我问他们读了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回答不知道。”而且Cathy老师发现,中国孩子在阅读的时候通常不带感情,因此她常常会让孩子们大声地阅读给别人听,这样一来也是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
耀华的小学部图书馆目前有8000册藏书,其中80%为英文原版书,学校综合了许多国外图书出版公司的书目,并且根据难度把每一本书分级。绿色标签的图书是最容易的,通常单词很简单,字体很大,也没有长句。而当字体变得越来越小,书的难度也逐渐提升,句式也变得复杂起来。
每个孩子都会接受阅读水平测试,得到的分数从1到10,分别对应阅读分级。当他们一点点进步升级,他们也会逐渐开始接触难度较大的各种小说和非小说类书籍。
每周,学生都有固定在图书馆阅读的时间,Cathy老师会拿出10本书,它们都是围绕同一个主题的,然后还会想10个问题,孩子们通过阅读书籍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们学会如何使用一本书的各个部分,比如单词表,目录等等。我们并不想要孩子们一字一句地读,而是粗略地扫读,而回答问题的目的是看他们是否真的理解。事实上,孩子们也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这学期,图书馆新开发了一个叫做Scrabble的填字游戏,学生利用发给他们的字母来拼出单词,这项活动的精髓在于不仅能够提升孩子们的词汇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跳出思维的盒子,更灵活地思考。这项活动大受欢迎,孩子们甚至组队互相PK。
Cathy老师说,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爱阅读,但是孩子读得越多,学得也一定越多。和别人聊天固然好,但阅读却能激励人思考,不论读什么书都可以,不管怎么说阅读都比坐在电脑前麻木地打电脑游戏有意义得多。
在耀华,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色,在这里住宿也是一门课程(Residential Hall Program),是所谓的“校中校”,而六名宿舍老师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宿管,而被称为宿舍家长(Dorm Parents)。
走进标准的8人套间,我甚至觉得自己来到了某酒店式公寓,虽然是全开放式的空间,但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一间宿舍的孩子虽然来自同一年级但却不一定是同班,而且舍友还会经常换,这样一来孩子们也能认识更多的朋友。
学校文化规范督导梁倩华老师告诉我,由于现在上海的国际学校大多都在郊区,所以住宿也成了大势所趋。因此,学校会在住宿生活中,教学生一些生活技能,给予他们人生指导,让他们去探索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最重要的是在他们年纪较小的时候帮他们去除一些坏习惯。
每周三是学校的宿舍活动日,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因此本月的活动主题也是围绕“水”展开的。在宿舍大厅里,四处都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海报和艺术作品,在这个月里,学校还会让学生计算每天洗澡的时间和用水量,用实际生活的例子来教育孩子节约水资源。
宿舍的每层楼都有一个家庭室(family room),有点类似家里的起居室,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零食不能带进寝室,却可以在这里和其他同学和老师分享。由于学校不允许孩子带手机,所以家庭室还有一个特别的电话厅,让孩子们可以和家长通话。
每天晚自习结束以后,学生们都要上交电子产品,由学校统一保管。在那之后是每天例行的半小时“安静时间”(quiet time),在熄灯前,学生可以安静地在宿舍里读读书,涂涂画画,或是写写日记。之所以有这样一段特别的时间,是因为学校希望孩子们可以回想一下这一天做了些什么,明天又有什么计划和安排。
现在这一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集体生活。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教他们学会分享,尝试接受不同类型的人,然后能够和睦相处。
去年九月才刚刚正式开学的耀华国际学校临港校区,如今只有初中部的四个年级,不过从今年9月开始学校将正式对外招收小学部以及高中部。
这所沪上不多见的采用A-level体系的国际学校并没有照搬太多国际经验,而是融入了更多自己独特的理念,给学生更多的灵活度和发展空间。
责任心是学校的一个关键词,从校园中处处可见的老师,到针对学生开发的专题品格发展课程,要培养一个世界公民的开始,就是首先在自己本国的文化里养成主人翁的态度。
如今在上海乃至全国,国际学校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因此除了看“热闹”以外,外滩君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大家看看一所国际学校的“门道”。
真正决定一个学校教育服务的国际化程度的是它的综合软实力,包括背景、办学经历、升学方向、校长和师资、以及课程等方面。下面就让专业范儿十足的外滩君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你不得不了解的、关于上海耀华临港校区的那些事儿。
学校背景+办学经历——
创立于香港的香港耀华国际教育机构,1993年在中国内地开办了具备招收境外学生资质的耀中国际学校。而后耀华国际教育机构创办了以招收中国学生为主,兼收外籍学生的耀华国际教育系列。2000年,第一所耀华国际教育学校在烟台建成。
作为中国大陆最早成立的国际教育学校之一,耀华国际教育学校至今已经有14年的发展历史。上海耀华国际高中部(古北校区)于2004年在浦西长宁区成立。2015年9月上海耀华的新校区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沪港学校(上海耀华临港校区)也开始招收初中部,从今年9月开始学校将正式对外招收小学部以及高中部。
校长+师资——
中外双校长的体制在中国的国际学校中其实不算少见,而耀华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自上而下、一以贯之的中西融合模式,即双执行校长、双教育总监、双课程督学、双教师,甚至连宿管老师也是中西方各占一半。
这样的配置其实成本不低,但某种程度上也保证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融合。在学校管理方面,两位课程督学更多的是抓教学方面,比如把关师资等等,主要是监督学业质量的角色。而教育总监则有更大的责任,不仅只抓课程,所有与教育相关的,包括非教学部门,教育总监也都要管。
在师资方面,目前在临港校区一共有14位教学老师,中外老师各占一半,目前初中部共有97名学生,五个班级,每个班级不超过25个学生,师生比例为1:7。除了白天的任课老师以外,还有6位宿舍老师,其中包括3名外籍老师。
外滩君了解下来,虽然几位外籍老师并没有在耀中、耀华工作的背景,但是他们的教龄平均都在15年以上,而且他们中大多有教二语的经验,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甚至耀华的外籍教育总监Jeff Snyder在中国已经呆了18年之久。中国老师里有四位是从耀中国际引进的,有一位老师有超过20年的教学经验,而且他们非常熟悉学校的理念。
课程设置——
此前在耀华古北校区,采用的是A-level国际课程体系。选择A-level是因为和学校的教学理念更为契合,相对AP和IB这类细节完备的课程体系,A-level体系给学校更多空间,可以融入很多校本内容。
从今年9月开始,学生可以选择在临港校区学生就读四年制的出国留学预科课程 (OUPP),包括两年制的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课程(IGCSE)和两年制的普通教育高级证书课程(A Level)。学校开设13门IGCSE(国际中学教育普通证书)课程,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多样化的兴趣选择。
而在初中部和小学部,学校则是基于中国国家课程,引入海外优质资源,兼顾中、西方教学优点,由中外籍老师共同参与教学。概括起来就是九年义务课程的大纲,加入很多西方的课程和教育方法。香港的耀华课程发展总部,统筹掌握着所有分校区的课程设计框架。不过,不同地区在课程内容上也会做出细致的调整。另外,全校学生实行走班制。
升学方向——
从今年9月开始,耀华临港校区的学生可以经过统一的升学考试直接升入高中部继续学习,而外滩君从校方那里了解到,虽然学校采用A-level国际课程体系,但是此前古北校区高中部的学生毕业后还是有50%以上的学生进入了美国的大学。
今年,上海耀华临港校区将开设小学及中学部,计划招收一至十年级共200名学生,其中一年级招收两个班级,六年级招收三个班级,其他年级均招收一个班级。